小红书代运营套餐价格表
388
2022-12-24
网红创业做消费品,能买吗?
导语:随着短视频行业的蓬勃发展,越来越多的网红开始出圈,甚至是开始创业做出的自己的品牌,但关于他们做的消费品,我们能买吗?本文就为大家揭晓!
18岁开始北漂,众筹“出售自己的未来使用权”被网友热议,19岁拿到百万投资,开创意传播公司、做营销、当网红……李洋洋在过去7年里尝试了各种角色的转变,赚到了在同龄人看来“财富自由”的钱,但还在停不下来的折腾。
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公司业务停滞,居家拍吐槽视频的李洋洋两个月涨粉200万,这个契机让她开始尝试直播带货,并接触了大量的消费品。
“能爆火的内容都有很强烈的‘年轻情绪’,但只能靠情绪化的内容出圈是很多短视频创作者共同的困境。”李洋洋觉得短平快的内容无法沉淀价值,个人IP也很难被记住,创造一个拥有年轻力和流量能力的品牌,成了整个团队新的目标。
当卖货思维越来越撑不起新消费的高估值,追求流量的打法也开始失灵,全新品牌如何被人看到?从创意传播策划人到网络视频红人,再到消费赛道创业者,有哪些方法和路径始终有效?
带着好奇,品牌主理人和李洋洋聊了聊过往7年的北漂经历以及创业选择,也总结了一些95后视角下对传播、流量以及品牌的不同看法:
做创意传播、策划事件营销一定要有冲突和讨论点,说出别人说不出口的“网络一站式形容词”,热搜才能立起来;用户追热点不再被媒介和舆论“操控”,他不仅要看到一件事如何发生、发展、还会向话题/事件制造方提出要求;个人IP不容易被记住,流量常有不常在,好的产品和品牌才能穿越时间;新品牌投放越来越贵,重视私域运营不是让机器人每天发优惠券,而是让消费者与你的反馈互动变成产品共创的过程;没有“爹味儿”的营销和新品牌,才会被更多年轻人接受;
以下是李洋洋的自述(经过编辑)。
一、18岁北漂,发起一次众筹就火了
从小我就喜欢研究和尝试各种事情,胆子也大,高三的时候对《男人装》特别感兴趣,就发了简历问我能不能去上班(实习),没想到竟然被回复了,18岁高考结束直接来了北京,开始跟着做拍摄方面的事。
来北京实习那会儿是2014年,当时特别流行玩众筹,一种是股权众筹,一种是产品众筹。我也发起了一个众筹——出售自己的未来使用权,意思是我现在不厉害,但未来一定会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。
这个众筹发出去之后莫名其妙就火了,大家一边在讨论这件事,一边有很多人来给我筹钱,我因此被一些人知道,得到了很好的工作机会。
我第二次被很多人认识是因为一个事件策划。2015年一家沙拉品牌做营销,想请明星艺人来活动宣传,我们当时在想明星能带来的影响力和效果到底有多大?其实不确定,完全可以换一种策划方式。
那个品牌叫摇滚甜心沙拉,我们就邀请了300个国外模特打扮成斯巴达勇士在三里屯派发沙拉,造成一种很强的反差感,计划连续三天到不同的商圈派发。(活动当天在街上引发了一些混乱,后两天活动没有再持续进行,但引发了广泛的新闻报道和话题讨论。)
“斯巴达勇士”事件被铺天盖地的报道,那个时候我已经准备成立创意传播公司了,后面又陆续和很多品牌合作事件营销,创造了很多热搜名词、网络热词。
做营销(事件)一定要有冲突和讨论,或者是你能说出别人说不出口的“网络一站式形容词”,形成一个热搜的矛盾点,它才能立起来。
2018年是个关键节点,在这之前流量和舆论话题更容易被网红或者媒介掌控,用户和流量主体的沟通是仰视的,2018年之后用户追热点转变为主观视角,他既要看到这件事如何发生、发展,还会向制造话题/事件的一方提出要求,比如“这个产品话题度很高你来给我测评一下”,追星的时候高喊“妈妈爱你”。
用户群偏好发生了变化,传播策略就要改变。你策划的事件/话题要可以被吐槽,或者能够成为大众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,没有那么强“爹味儿”的营销才更容易火。
二、流量常有不常在,个人IP很难被记住
高中的时候,我在微博做段子号就火过,但网红的流量是有时间限制的,所以来北京之后几年我主要在幕后做自己的创意传播公司。
做创意传播要走进年轻人。哪怕团队成员基本都是90后重度互联网用户,我们还是会定期去见很多98、99或者00后用户,了解他们在做什么。
00后这一代更明白怎么靠影响力和互联网去赚钱,这是一个你稍微努力一点,都不会变穷的年代。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也越来越公平,只要有特点、能给别人创造价值,你就有可能在网上被放大、被关注。
疫情是一个转折点。当时整个大环境都很压抑,我们很多业务也停滞了,我觉得不能就这样待在家里,得做点什么。我开始重新拍视频,录些好玩的吐槽内容发布,结果两个月涨了200多万粉丝。
短视频博主李洋洋
粉丝量暴涨之后很多商家来找我带货,我们观察了一段时间,觉得直播这件事是有潜力的,就开始接触品牌。
最初我以为直播带货的逻辑是你(主播)好玩就能卖出去货,但其实不是,你不重要,货重要。货是什么?配货周期多久?品质如何?给用户无脑下单的利益点是什么?怎么组这一盘货?这是一个过程,团队要不断去选品磨合才能真正理解。
前后一年左右的时间,我接触了大量品牌,同时也深入了解了整个产业链,到后来我看到一个产品就能知道是哪家厂生产的。因为直播带货最热的时候整个市场同质化非常严重,很多产品可能连包装都不换,换个logo就是新品牌。
虽然我的视频红了,但这个时代流量常有不常在,每天都会出现更新更好玩的人,流量不会停在某个人身上。另外整个传播环境让大家变得越来越浮躁,短平快的内容、碎片化的表达能做的就是给用户更快的high起来,但内容生产者来不及表达自己,很多短视频创作者的困境就是只能靠情绪化的内容出圈,自己也很难沉淀价值,因为用户记不住你的IP。
但我还是喜欢“年轻的情绪” ,这种情绪加上流量就会有一种很强大的力量。我想把它沉淀下来,这也是今年选择创业做消费品的原因之一。
三、把让人上瘾的地域味道都做一遍
说实话做品牌没有做网红赚钱,我就好好拍点视频、冲冲流量,一个月轻松赚大几十万。
咔咔拌第一批产品上线的时候我们忙到夜里直接趴在桌子上睡一宿,但是每天特别开心,觉得自己特别牛x,高考的时候都没这么努力过。
另一方面做产品、创业背后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。我怎么和供应链的人沟通、怎么回答投资人的问题。
比如投资人特别喜欢问我,万一有个更牛x的人来把你这件事做了,你怎么办?这种问题就等于说,世界上总有比你更牛的人或者企业,你为什么还存在?
我能做的就是营销再快一点,增长再好一点,用户粘性更好一点就可以了。至于未来做线下渠道、投资建厂,这都是一步一步会走的路。
好的内容生产者需要具备重度感性的特质,做产品不是。所以接下来我需要更系统的去调配资源、理性规划好每个生产上线环节,好品牌背后一定是理性跟感性的结合。
我们的slogan是“咔咔生活,咔咔拌”,其实“咔咔”是东北话里的一个拟声词,这个名字想表达的是“把喜欢的一切拌在一起”。
我是东北人,东北是个包容有趣、有热情、有喜剧天赋的地方,东北菜也有这些特质,大锅乱炖,什么食材都扔进锅里,但是又能做出很独有的味道。所以我们先从东北味道出发,做麻辣拌,未来会把所有好吃又让人上瘾的地域味道全都做一遍。
咔咔拌上线的四款产品
咔咔拌第一批产品备货3万盒,8月份上线之后计划卖一个月,先感知一下市场,结果一个星期就卖光了,目前第二批第三批在一起出。
说实话,咔咔拌第一批产品上线也出了很多问题,物流、有包装、产品体验等等各种客诉反馈,我们就去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接着在下一批生产和流程中改进,绝不是第一批卖爆了,立刻加新的sku再圈一拨消费者。
我自己就是红人,我知道在营销端疯狂讲卖点、利益点一定能出单,但是用户真的能理解吗?
在我看来,所谓营销三板斧绝对不是新增+新用户+新投放,投到满为止再出一个新品,然后继续投放,最后结果就是新增越来越少、越来越窄,流量越来越贵,回过头看看用户留存寥寥无几。
从业者喜欢讨论品牌私域运营,但我进到一些品牌私域社区的时候,感觉自己是被一个机器人操控,这个机器人每天只给你发发优惠券,很无语,几乎没什么作用。
我们自己运营了很多私域社群,用户在里面会直接反馈这个东西好吃或者不好吃,很多人是抱着测评的心态在和我们一起共创产品,消费者看到你在解决问题、在改进,他就更愿意复购。
很离谱竟然有黄牛在炒我们的麻辣拌,79.9块一组(3盒)被黄牛炒到130块一组。我觉得这就是社群煽动性(在起作用),让消费者参与进来他就有成长感有粘性。
最近整个消费品市场有很多唱衰的声音,有一部分原因是去年大环境很特殊,新品牌肯投放就有机会做到非常高的新增数据。整个市场营销支出到了变态的程度,一旦停止投放,增长泡沫立刻就碎了。
最终一个产品重要的是流通和转化,买过不重要,关键在于有没有持续买,很多品牌其实忽略了这一点,被资本不断推着走,烧钱比到最后就会变成一场毫无意义的博弈。
激进的情绪开始冷静下来了,包括最近我见投资人,他们看到市场数据在下滑,看项目也更谨慎。
但我并不觉得现在是做消费品的末端,也不想做一个爹味儿很重的品牌,不需要告诉用户“你该过什么样的生活”,我们希望提供幸福的陪伴和快速决定的勇气。
所以咔咔拌这个品牌,是很多年轻用户一起创造出来的,他们爱熬夜、爱追剧、爱打游戏,有梦想有冲动也爱沮丧,无论什么样的时刻这碗咔咔拌都在,能给满足感和幸福感加个几分,就很好很酷了。
只要能把产品做好,把品牌做的包容有力量,在对的方向上,永远都是做品牌最好的时候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,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jiasou666@gmail.com 处理,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