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红书关键词热度
479
2022-10-09
2018知识付费市场的残酷流量法则!(知识付费市场分析)
自2016年被称为“知识付费元年”起,知识付费领域热度不减。传统出版机构、自媒体、流量平台以及网生知识付费平台汹涌入局,战场持续火拼。近期,网易荔枝微课、千聊、新世相轮番刷屏又遭遇平台封禁,更是引发热议。
知识付费究竟是门怎样的生意?
除了收割“智商税”是否有长久的商业法则?
流量红利能否延续,现有的行业格局是否会重组?华映资本知识付费研究团队,全景扫描行业格局与头部玩家,试图绕开喧嚣、找到属于这个领域的原始法则。
一、现状:两大类内容满足“焦虑式”需求
从本质上来说,知识付费是教育、出版、媒体的结合;并基于此构成了围绕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商业模式。
其中,知识生产者的代表人群是有学识的行业专家,他们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简化内容产业的价值链,进行回归用户价值导向的内容创作;而知识消费者则是对知识获取有迫切诉求的用户。当然,知识生产者需要消费者的支持,消费者则依赖生产者的内容,二者相辅相成。
知识付费产品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:技术、商业驱动的社会高速发展,社会人所遭遇的身份识别与认同危机,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压力带来的焦虑感等,都带动知识付费消费需求的增长。我们看到,17年知识付费产品与用户人数均呈指数级增长。
我们将目前的知识付费内容分为两大类:读书类及碎片化课程类。其中,快速阅读可以让用户节约获取知识的时间;而碎片化课程则让用户随时随地高效获取技能。
二、变局:谁在为行业不断加码
接下来,我们重点梳理行业内重要的玩家类型,主要分为三类:传统媒体和出版机构、新媒体和互联网流量平台。
1、传统媒体和出版机构
面对移动互联网裹挟的知识付费浪潮,传统媒体和出版机构纷纷转型试水。在传统媒体领域,《三联生活周刊》是较早的转型者。2017年5月,三联上线移动阅读平台中读APP,定位为“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的社交平台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,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jiasou666@gmail.com 处理,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