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会提问吗?什么是最优质的提问方式?

网友投稿 602 2022-12-27

你会提问吗?什么是最优质的提问方式?

你会提问吗?什么是最优质的提问方式?

适当的提问能够让“朋友,同事之间的关系”更加融洽,若掌握不好尺度,则会引发“巨大的矛盾”招人嫌弃。那你会提问吗?什么是最优质的提问方式呢?一起看笔者怎么说。

有效提问,“阅读需要半个小时”。

问题的提出比解决更重要,有效的提问能够直击问题的本质。

我想和你提一个问题:你了解自己吗?相信有80%的人可能打心底都不能有效的回答出来这个问题,我曾经也是这样,于是我带着“问题”找到了想要的答案。

以前有一首歌曲我特别喜欢,叫做“越长大越孤单”,如果你问我喜欢它什么?我当时也不知道,与此相同的我还喜欢“阅读,看哲学类的书,听电子音乐,独处,思考,去小酒馆微醺等”。

于是,我把“它们”放到一起进行对比,给自己提问,我喜欢它们的实质是什么?结果是可喜的。

通过探讨喜欢的事物,我对自己又有了一定深刻的了解,而且再次和“它们”在一起的时候,我也能清晰的知道“自己”从中想找到什么?

比如这首歌,我喜欢它的律动,喜欢“牛奶@咖啡”写的歌词,因为能够引发对“我”的共鸣。就像电子音乐,小酒吧微醺,它可能在某个时刻能够表达我的心情和现状,让内心与思想产生共鸣。

终其一生,我们都在学会“提问”,有效的提问比“闷头思考”更重要,直击本质的提问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答案,并且面对较为困难棘手的问题,能够快速的处理掉。

适当的提问能够让“朋友,同事之间的关系”更加融洽,若掌握不好尺度,则会引发“巨大的矛盾”招人嫌弃。

什么是最优质的提问方式呢?智远认为,能让被问者不假思索乐意的回答,并能为其带来新的发现的提问是彼此最好的一种方式。

01 你会提问吗?

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看过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在一问一答间,能学到很多知识,所以我一直认为,问问题是一种有效过滤知识和信息的方式,并且能从别人的回答中,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。

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学会提问也是一件“棘手的问题”。

比如:不会就问,或者频繁的发问,会容易招到别人的嫌弃,“这点问题都要问我,你不会搜索吗?”。

比如:问题问的多了,自己就缺乏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凡事自己不想去思考,直接去问别人,想通过别人得到自己期许的答案,结果在执行后,如果出现错误,就会把“责任”推给别人。

比如:问的问题浅薄了,说明你可能水平不够,不问问题吧,埋头苦干又耗时费力,效率低下。

所以我认为“学会提问”是分很多的场景以及出发点,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“请教”的方式快速获取帮助,有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,帮助别人解决“内心的疑惑”。

不会提问说明你没有真正的思考:

在许多人眼里认为提问只是说话,没必要刻意练习,但是会提问和不会提问,有两种不同的生活。

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曾经在巴西当过一段时间老师,他在课堂上发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,一类学生们是从来“不提问”,二类是面对同一个问题,有时学生能立马回答上来,有时却又一片茫然,完全不知所云。

经过费曼的调研得知,原来巴西的学生上课时,唯一要做的就是“坐在那里”,把教授讲的每一个字都记录下来,把公式完整的背下来,确保没有写错,然后用此去应付考试。

令他震惊的是,那么多学生在书店里面购买物理书,那么多巴西孩子在学物理,甚至比美国小孩都要早起步,可是整个巴西却找不到几个物理学家,为什么会这样呢?

最后得出结论,那么多孩子如此用功,却都是无用功,不提问,说明根本没有学会,能提出好问题才说明思考才真正的开始。

爱因斯坦在《物理学的进化》,第二章机械观的衰落下光的速度里提到,“伽利略提出了决定光速的问题,但是却没有解决它”。

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,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“数学上”或者“实现上”的技能而已。

而当我们提出新的问题,新的可能性,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,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,而且标志着真正的进步。

问题能够驱逐思考,探寻的驱动力之一便是,我们通过提问问题,意识到自己对某些“事物”可能只是知道皮毛,不能直击“痛点”,而找不到“真正的依据”“论证”或许问题最终的答案。

我在现实生活中也见过这种场景,很多人只要遇到瓶颈期就会选择“看书”“听专栏”大量的学习。

其实这些都不是最有效的方式,最有效的方式先学会“向内提问”,即问自己“我要看什么能解决当下的问题”。

如果你以知识导向驱动学习,在高速变化跨领域学习的今天,知识能够让你多的一辈子学不完,而反之带着问题去寻找“书籍”“答案”会更聚焦,更让自己静下心去。

先学会洞察,才能找到对应的问题:

一个好问题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,好的问题不仅能够增强人际关系,还能让对方清晰的了解到你关注的点和思考方式。

我原来有一个较好的朋友,他天天口口声声嚷嚷着“创业”,自己想做点事情,可是一直没有行动,然后有一天,我说:“我帮你分析分析”,看你什么时候适合,怎么样?

于是周末的下午,我们找到家咖啡厅,面对阳光照耀在脸上的那种安逸场景,我提了几个问题,大概回忆了下,如下:

你一直在说自己想做些事情,有没有想过想做什么样的事情?往哪个方面发展,他回答到:现在新消费行业持续的在增长,而且年轻化是一大趋势,我打算投资做个消费品牌。

我接着他的回答追溯:“所以,你已经有这个想法了,非常不错,那你觉得自己会做哪个品类?

他说:“应该会做饮品,或者是食品类,毛利高的商品”,我说,比方你现在做了饮品,你会选择细分品类中哪一个赛道呢?他说我可能会选择“开门店,做轻饮品”。

经过反复的追问洞察,可以让他想做的事情更加的清晰,反之有利于去落地。

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,自己想做一件事,而没有找到启动切入口,绝大情况是因为“没有有效的被提问”,如果当自己彻底想清楚,或许你已经开始了行动。

洞察的本质就是“会打比方”,只有真正挖掘到“驱动一个欲望”背后的问题,结合问题,巧妙的做比方引导,才能联想到一系列问题所串联的答案。

02 最小切入口

如果你想跟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,或者抓住某个人的心,就要掌握一些温暖人心的询问方式,让对方的心在你的问题下软化,这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,不过如果掌握正确的方法,其实一点都不难。

最重要的是,提问之前要学会有效的倾听,搞清楚对方的心里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?真正需要什么?然后试着引导性的去满足他,或者在他逻辑之上进行引导。

先学会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:

如果你想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谈,那么开始先不要提特别难的问题,也不要提让别人觉得“有质疑”,“有威胁”“针对性”的问题,因为这些无法突破心房,让环境状态放松下来。

当然在进行“较深的提问”前,最好和对方沟通下,智远经常用的方法是:“我能请教你几个问题吗?看合不合适?”,来引导下对方。

而我也在工作中遇到有些领导找同事谈话的时候,直接上去就开始做“提问”,其实打心底就容易让别人“排斥”,因为对方的内心可能还没有真正的打开,也不会真心对答你的交流。

记住,提问不是“打辩论赛”“被逼迫”,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将对方内心想说的话激发,我们的出发点是“如何抓住对方的内心”,那我们表达就应该客气,尽可能从让人“舒服的问题”开始。

舒服的问题不是“尬聊”,所有的提问都是建立在“有问题”的前置条件下,我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我是如何做“浅提问”的:

下属的工作状态不是太好,从和下属谈心的角度,我一般不会约在“会议室”,因为“环境”也会影响“有效的提问”,于是我约到楼下的咖啡厅。

下午三点左右正是犯困的时候,我请他喝了杯咖啡,开场话:“我们沟通不是太多,最近怎么样,遇到什么烦心的问题了吗?然后对方便寒暄到:“也没有,就是那个客户比较挑剔,然后一顿吐槽”。

过程中,我就一直在听,我一般常用的第二句话是:“我也知道结果不是你想要的,可是现在这个样子,你觉得怎么做会比较合适些?有什么想法,给我分享下,看我如何帮助你”。

紧接着,他就便把自己的思想举一反三的说了出来,最后我说“挺好的,我就说你很靠谱”。

此时的咖啡也已经喝完了,他也回去工作了,而整个的过程,我并没做任何的工作的要求,只是选择了合适的“场景”做了“理解”的动作,进行了适当的引导。

点到为止的提问与引导,能激发一个人的“内心”,谈心式提问的本质是帮助“别人释放压力”,而非“说教”,当他疏通内心后,遇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。

激发兴趣,引起对方关注:

有个公司为了销售“自己公司”的业务,团队负责人让下属给几百个公司的负责人发微信,业务主管对自己所做的成绩感到良好,群发了不少人,然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进行统计,收到“回信”的客户却非常的少。

对此,这个人非常想不明白,就找到了一个比他厉害的人请教,那个老师说,“在你跟客户发的信息里面,有没有提到客户的利益点”?他有些疑惑,“难道我们提供的业务,对于客户来说不是利益吗?

您看下,在这段信息里面,我们完全表达了所能提供的服务,他们应该明白,那正是他们所需要的。

“问题不在于你服务的好不好”,也不在于“客户需不需要”,而是你能不能给客户带来更多利益,是更多,额外的利益,而不仅仅是服务。

老师说道:“你首先必须让客户对你感兴趣”,激发客户的兴趣,引起客户的关注,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更多利益。

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办法让他们感兴趣,比如“提一些震撼人心的问题”。

然后老师接着说到你发送的信息里,“我们是一家专业的营销公司,能为你提供最优质的服务”,这样的话太普通了,很难引起别人的兴趣,为什么不尝试下提问呢?用问题激发客户思考。

比如:“你知道现在短视频获客有多火吗”“你知道很多企业都在使用企业微信管理客户了吗?”

一系列的提问式问题,都是让看到信息的人引发思考的方式,当激发兴趣引发关注的时候,才是你卖弄的开始。

03 提问的四种方式与“境界”

智远总结盘点现实生活中,提问的四种方式与“不同层级”表现,分别为:轻松提问,劣质提问,沉重提问,和优质提问。

轻松提问:一般是日常中经常用的,核心目的可以是“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,收集相关信息式的使用方式”,比较适合初次见面或者切入正式话题之前的预热交流。

此时你可以提问是对方乐意回答,习惯于并且“轻易回答”的问题,比如兴趣爱好,成功体验等。

例:初次见面的时候:“好久不见,你又瘦了,这件衣服真漂亮,穿在你身上简直和以前对比换了个人,哪里买的?”。

劣质提问:一般是沟通最不融洽的一种状态,导致提问者与被提问者关系恶化,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:

其一,把自己的价值观或者主观思想强加于人,对被提问者“穷追猛打”,致其萎靡不振,比如:“那个功能为什么没有上线?”“开发为什么没有做出来”“你为什么连这点小事儿都没有做好”

“你上班在这,为什么住那么远的地方?”,其实这些背后为了表现“提问者自己的优秀而已”,问的问题内心已经有了答案,目的是为了显摆自己。

我在工作中经常看到这样情况,当团队某个人工作没有做好时,领导习惯性直接发问,在不注意“场合”,不注意“原因的时候”,大庭广众的进而逼问,貌似跟展示自己威力一样,其实是领导力低下的一种表现。

另一种是没有考虑到与对方的关系,毫无意义的追寻对方的私事,就容易让对方产生“我为什么要告诉你”的反感情绪,从而把天聊死。

这种情况多数在“社交场合出现”,比如朋友约会聚餐,几个人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后便开始“调侃”,其实有的人与你关系并不太熟,切记一定不要多言多语,你认为的俏皮话,在别人看来更像是“没礼貌的提问”。

沉重提问;是被问者不想回答,但关系到发现或者行动,核心目的是与被问者共享,帮助被问者达成目标。

比如询问“那件事办的怎么样?”,“最近学习怎么样?”,“听说你又跳槽了,换的工作怎么样?”。

在这方面谨记有些问题需要建立在“破冰的情况下询问”,而非直接询问,避免造成“别人不想回答,自己尴尬”。

优质提问;这是一种最高级的表现,如前言部分所说,能让被问者不假思索乐意的回答,从而让提问变成一种“有效的沟通”。

优质提问能让提问变的有发现,并激发行动力,也能让沉重的提问和内容,变的别人乐意回答,也是一种最高情商的表现,优质提问的内容应当是“新的角度”,可以是“被问者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”。

04 怎么创造“优质提问”

记住,优质的提问是“开放式”的过程,关注的是“现在和未来”,是让对方自由回答,是没有压力的开放式提问,目的在于帮助对方“解题”,发现并且付出行动,不一定当下非要有明确答案。

优质提问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出发,我一般使用3V组合和5W1H提问法,这两者提问法都要基于“积极倾听,顺势提问之上”。

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,留心言外之意,顺势提问,并向对方提供反馈,从而深化发现问题所在,“听”有时言外之意更能真实反映对方内心的实际心情,场外信息包括“姿势,表情,语调”等。

3V指的是:

vision(理想)希望达到的状态,渴望得到的东西,别人内心由衷想尝试的事情,value(价值观)判断事物时候所重视的价值,vocabulary(语汇),平时常用的词语。

站到提问者角度翻译成“俗语”便是我上述用过的,“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,也知道这个结果不是你想要的,那你打算怎么办?”。

再比如,我知道你的理想是“做款社交软件,帮助更多陌生人能够在平台上实现社交”。

这里需要注意,理想和价值相信很多人都能够明白,那么为什么词汇也很重要呢?俗话说:“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”,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,就是一个人最近困扰的事。

所以,一个优秀的提问者,可以从对方的“词汇中”得到重要的信息。

5W1H是什么呢?相信很多人都知道:

What(什么),who(谁),when(何时),where(何地),why(为什么),how(怎么样)。

通常的使用场景是在“工作中”,比如你的工作有哪些?即what。这是你工作计划的内容,然后你打算什么时候完成,即when。其次你的项目由谁来负责,谁来实施,哪些人来协助,即who。

再次,你的项目将在哪里完成,where。最后,你的项目有什么意义,为什么要做,即why。那么,我们就可以选择如何去进行你的项目了,即how。

换在“学会提问”中,也同样的受用,我来举个简单的例子:

比如:你的理想是想做一名“演员”,价值是为更多人带来优秀的作品,感染大家,这也是你觉得幸福的事情,我非常认可,那么你怎么定义演员这个职业呢?为什么要成为演员?

演员需要怎么做,需要哪些基础条件?你什么时候会成为演员呢?你应该在哪些地方努力呢?你打算怎么传递自己的价值?向什么人传递你的价值?等等。

优质的提问应该是开放的,可以帮助被问者自然而然的回答,并且有新的发现,同时优质的提问应该围绕我已经“内化”的问题旁边,只是我没有注意到它。

上述就是3V+5W1H开放抽签式的组合,站在不同角度询问,可以覆盖方方面面的问题,帮助别人有效的解决“疑虑”,但请记住,一切建立在对方愿意开放心态回答的基础上,若第一次使用要注意“对方感受”。

因为多数人为了逃避“问题”,而选择巧取捷径,这样提问式的疑问会让对方觉得在“挑战自己的忍耐度”。

我曾经面试候选人的故事:

曾经,我和我的前老板合作过一次面试一位运营总监,我问了一些问题,这两个不同的人让我记忆犹新,分享给你看看有无学习的价值。

你最近的三份工作经历,一份是大公司,四个月被裁员,一份是创业公司,拖欠社保公积金,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你连续选择两家这样的公司?

候选人非常诚恳的回答到,一份是大公司求稳定,另一份是创业公司求发展,没想到都没赶上好机会,在大公司可能自己不太会做人办事,小公司因为“资金不足”,迫于无奈。

还有以下问题,你怎么判断一家公司好不好?你为什么能够胜任总监的岗位?做这个岗位,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?你是不是有点紧张?你对我印象怎么样?

我们有很多同事都比你小,但做的都比你优秀,你会怕自己的面子受不了吗?你在工作中的自尊心强吗?

你脱口就是做运营总监,为什么这么确定?为什么不是VP?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,你有什么特长,是特长,不是爱好。

你认为工作年限长,自己的见识就很广吗?你怎么理解经验与能力这两个词?

你在北京的朋友多吗?一般什么样的朋友,你原来的客户里面有你的朋友吗?总结下今天的面试,如果我想录用你,你能够用一两个词明确的告诉我,我们应该对你的哪方面充满信心?

我把这些问题同样也问了“另一位候选人”,而两个人给我的表现完全不同,面试是平等的状态,一个是基于真诚,有态度,有温度的回答,而另一个则后半场就表现的没有“耐心可言”。

当然,这是基于面试状态下,这样不仅可以判断候选人水平,也能激发一个人的状态,对标人生发展轨迹也是一样,不妨你试着改变些问题问问自己的“内心”。

05 提问不是“建议”

“成年人应该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欲望”,优质提问是开放的,但建议是针对某一种情况,不能保证适合用于每一种情况,我在工作中也见到很多人使用3V+5W1H法,最后都变成了“我建议你怎么样”。

“你应该这样做”和“遇到这样情况,你怎么做”,或许答案相同,但达到的想过完全不同,一个能改变行为,一个能改变态度和自我意识。

同时提问过程中,要学会适当的用“你”“我”来限定对象,怎么做好一件事和“你觉得怎么做好一件事”是不同的,演员是什么和”你认为演员是什么“能让被问者产生不一样的态度。

同样作为提问者,给予对方反馈的时候,要指定“我认为结果是这样的”和“客观事实”要进行区分,以免产生混淆,让别人觉得你在给对方提建议。

当然如果是工作场景中,我也会用一些关键词来激励组织个体的成长,比如你应该区分真正想做的和“你应该怎么做”。

我也会用到相反概念的提问,比如在制定计划的时候,“如果目标没有达成,你会怎么做?”

在职业规划时我也会提问,你觉得你一定不要做的工作是什么?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目标,可以强化渴望达成目标的积极性,对于前提和质疑,都能够帮助被问者深入思考它存在的意义。

从工作角度,如果你渴望别人给你回复,找到合适的场景,问对的问题,优质的问题,也许是激发“被问者”与你同心产生共鸣最好的一种选择。

从个体角度,有些问题可能当下没有答案,也可能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去探索,但只要走的方向是正确的,所感受到的幸福也是实在的。

比如,你一辈子奋斗的意义是什么?你有什么为之愿意一生投入而努力去做的事情吗?

写在最后

我们向内思考什么问题,就会牵引我们走向什么方向。

一个优秀的提问,会让我们引向人生巅峰,而低质量的提问只会让人一步一步在低效率的重复,正如苏格拉底所说:“不经过反思的人生,是不值得过的”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,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jiasou666@gmail.com 处理,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。

上一篇:苹果超长贺岁片《阿年》:你在怕什么?
下一篇:藏不住了!原来好文案都有三双眼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