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自媒体,注定是要被淘汰的

网友投稿 354 2023-01-01

有些自媒体,注定是要被淘汰的

有些自媒体,注定是要被淘汰的

文章刷屏后,戏剧性的反转出现了。大量的用户转发,让“大人别出声”意外地被更多人关注,有行业用户运营者提供品牌合作机会,亦有人表示可以介绍投资者进行融资。大家都不希望,一个优质内容账号,从此消失。

那么问题来了。“死而复活”这件事,本身就说明品牌方的广告投放需求一直存在,无论如何,一个所谓的“大号”连续四个月接不到合适的广告,这个现象是极其反常且可疑的。

业内亦有媒体开始深扒“大人别出声”。关注内容行业的媒体刺猬公社在一篇名为《大人别出声,因为会说谎》的文章中透露,微信官方向其表示“大人别出声”对外声称的粉丝量,与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。

简单说来,有人开始质疑,“大人别出声”之所以卖不出广告,是因为刷数据;有人认为“大人别出声”内容是一碗毒鸡汤;甚至还有人质疑,那一篇刷屏的推文是一场营销,但这点被“大人别出声”团队否认。

新媒体的核心在于内容,但显然并不仅仅是内容而已。

如果团队目标仅仅是创作出他们认为的好内容,那并没有必要进行全职的“内容创业”,也没有必要过分在意各项数据。但如果是希望创作的内容获得足够的商业认可,那么牵扯到的就不只是内容本身,而是商务、运营等一系列问题,任何一个环节的掉链子,都会让这门“内容生意”失败。

我们认为,就算“大人别出声”宣称的200万关注数是真实的,那么落到“四个月没接到广告”的地步,只能说明该团队并没有构建好整套业务闭环,存在明显的商务短板。对“内容商业”的错误理解,导致其“资金链断裂”这件事并不值得太多同情及可惜,毕竟,市场是公平的。

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下:怎样的内容具有“稀缺性”,怎样的内容并没有实质上的“稀缺性”?

或许并不准确,但这也是我们在做了一段时间自媒体后的一些小感触。

拥有“稀缺性”的内容分为两类:

第二类团队型的内容,通常见于各大头部新闻媒体。这类内容背后往往有一套内容产品方法论及作业流程,尽管这类内容会呈现出一定的模板化倾向,但其他创作者却难以复制,因为独特点在于内容后端的一套体系。

可以发现,无论是走向个人化的极端,还是走向规模化的极端,都能成就内容的“稀缺性”。但什么内容“看上去很厉害”其实并没有“稀缺性”呢?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种:

第一种,抓住渠道红利的内容。

比如说最近一些比较火的视频内容,走红的原因更多在于抓住了视频渠道红利,抢先把图文类内容进行了视频化,从而获得流量。但问题在于,仅仅靠抓住红利并不足以构建内容竞争力,随着新团队的进场,这种渠道红利将会被抹平。

第二种,抓住认知红利的内容。

比如说各种运营培训类的内容,走红的原因更多在于部分团队拥有某些运营方法的认知红利,率先通过内容的方式进行呈现,从而获得关注。但问题在于,这种认知红利难以保持,且几乎没有人能够始终获得认知红利,优势终将消失。

第三种,资料整合类的内容。

资料整合类的内容能够帮助读者节约时间,我们常见的各种“简史类文章”、“盘点类文章”都是如此,尽管这类内容颇受欢迎,但问题在于,这类内容几乎没有独特的竞争力,也就没有了读者的忠诚度。

而有些自媒体,是注定要被淘汰的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,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jiasou666@gmail.com 处理,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。

上一篇:小红书家居装修设计方案(小红书家居装修设计方案怎么做)
下一篇:会员产品生态矩阵,为会员运营铺就一条“高铁”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