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红书代运营套餐价格表
357
2023-01-30
案例分析:比新增用户更重要的,是用户获取成本
一款产品的商业模式,允许公司能在一位用户上获得100元的收入。可市场永远充满竞争,蜂拥而至的鲨鱼,会将蓝海搅得腥风血雨,也讲CAC不断提高。这是另外一种残酷和悲哀了。
有一次在公司,突然一张图片在公司群里炸开。
真是运营同行见同行,两眼泪汪汪啊。
外卖公司派出了两个妹子对我司程序员实行卖萌攻势,一个产品经理负责推销和收集用户反馈。还有一个大妈我也不知道干嘛的,反正对用户撒播母爱的光辉。
我简单估算了一下获取关注的成本。
两个外卖妹子按实习生算150*2=300/天。大妈算200/天。产品经理因为不是全职负责地推,不算进成本。饮料算2元一瓶。
这家外卖花了中午两个小时扫了我们楼。假设中午午饭期间扫楼最方便,我们公司大概30人领取,预计全天能新增100关注。
那么用户的微信关注成本:(地推人力成本+饮料成本)/100人= 7元。货物的运输,宣传单页的材料费等都不算。后续为了拉动订单量的首单优惠政策,投入成本会更多。
一、什么是CAC
比用户量更重要的是用户获取成本。
用户获取成本(CustomerAcquisition Cost):获取每一个新增用户所花费的开销。简单说CAC=新增用户的总投入/新增用户总数。
这里的总投入,一般只计算新增用户相关,不会把产品汪、程序猿们的工资算入新增成本。如果有一位全职地推负责新增用户,则该地推的薪水需要算入CAC。
在产品早期,不论是运营人员,PM,乃至研发,都应该关注CAC指标。它几乎和产品的商业可行性息息相关。
运营们哭爹爹告奶奶花费500元获取了一个新用户,如果产品在后续的一系列商业化运作中,无法从该用户身上赚回500元,那么产品的可持续模式是存疑的。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靠概念能不断获得融资的时代了。
CAC的分析
我们要对CAC深入分析,切勿拿总投入/新增用户总数计算,而是需要区分不同渠道单独计算。
新用户会从各种渠道了解和注册产品,朋友圈分享、广告投放、应用商店、SEO等。不同渠道的投入产出不同。
范例中的数据,我们发现广告投放性价比最低,而朋友圈的分享虽然带来的用户少,但是成本也低。运营和产品可以针对分享机制优化,让更多用户参与分享。
统计不同渠道的CAC,只是第一步,我们不仅需要新用户注册,还要新用户留下来使用。
如果使用产品的不是目标用户,那么再多的注册数也毫无意义,这会是一个虚荣指标。毕竟我们不会因一款女性经期管理APP有数十万男性用户欣欣鼓舞。
这里引入留存率。
本来A应用商店的CAC是高于B应用商店。但是结合留存用户看,A应用商店的实际CAC低于B应用商店。因为不同渠道的用户质量不一样,A应用商店的用户显然更贴合产品,虽然贵了些,但实际上它更好。
引入留存用户后,CAC之间的实际差距更大了。那么广告投放是不是一个必然选择?
游戏行业,次日留存率会有一个非常大的震荡,而且用户很难唤回,不少游戏运营计算的是七日后留存,此时CAC=新增投入/七日后新增留存用户。同样的道理,如果运营拿活动、红包等激励新用户注册,也建议将留存的考察时间拉长(羊毛党用户会在收到活动礼品后才卸载)。能留下用户的渠道才是好渠道。
留存率是否完全可靠呢?不一定,部分灰色产业提供刷注册用户的服务,通过人工或者机器模拟的方式让虚假用户在后续时间段伪装出登陆,留存率是不低的。所以还要对比留存率或者用户操作率看异常值。
以业务为导向的运营,还能进一步细分CAC。比如金融,会计算平均获取一位付费投资用户的成本。
获取用户渠道
常见的获取用户渠道有如下几种:
传播:通常有用户间的自发传播和运营推动的活动营销传播。推广:包括但不限于应用市场、广告投放、SEM/SEO、ASO等。线下地推:因O2O发展起来,推广效果参差不齐。具体要看用户的属性,比如移动医疗的医院医生,比如校园的学生群体。都具备地域聚合属性。
早在O2O大爆发前。我曾经在学校的厕所看到了贴满的外卖订餐小广告,代点名中鹤立鸡群。那时候还没有APP,是订餐网站。那时候的地推也叫校园大使。该产品早期就是通过在校园辐射了足够多的用户后,进而火遍全国。
新媒体:微博、微信、直播等都是新媒体的载体。其他渠道:流量置换,商务合作也可以新增用户。
如果你是一款宠物APP的运营人员,在所有运营渠道都使尽了浑身解数。不如尝试和淘宝的宠物商家合作,每份快递都加入产品宣传单页。
不同渠道的运营方式千差万别,我没有能力全部讲透彻,但方法论是相通的。CAC低的渠道大力推广,CAC高的渠道想办法降下来。
除此,好运营在获取新用户时要考虑更多。不是只有成本,还要优化你的转化路径。
不论注册还是下载,都会涉及到转化率。转化率的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CAC。
不同渠道的展示和成本会有明显差异,很多渠道看上去下载用户少,实际情况是某个步骤的流失率过高。这时候运营的全盘统计就显得很重要。
安卓应用,可以根据分发不同的APK统计各渠道的下载量。而iOS因为苹果AppStore的封闭政策,无法精确统计下载量,从不同渠道跳转到AppStore的用户是否下载只有苹果知道了。
不少产品为了更好的跟踪,会让用户注册后下载,通过userId跟踪转化率。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。
渠道数据分析,对数据的统计要求较高(主要是数据匹配和归类)。产品和运营都应该有统计的习惯。
所以,你的推广图片是不是最好?你的文案是不是最吸引人,够琢磨运营一段时间了。
二、新用户的二次唤回
上文说过少部分产品会先获取用户的手机号,比如微信分享上常见的领取优惠券,下载前即已注册。如果你是一位细心的运营,你会发现小部分用户注册后没有再下载或打开过APP。这是一种成本和效益的浪费,推广费用已经支出,却没有收获用户。
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:
网络流量问题,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有耐心下载(不少游戏动辄几百MB)。或者用户不想在非WiFi环境下载,但是过后又忘了下载。流程问题,比如页面载入时间过长,吸引力有限等。
运营可以利用已经获取的手机号,对这部分用户进行短信精准营销。
一条短信平均价格4分钱。假设我们推送100个注册未安装用户,成本是4元钱,只要有1%的转化率。那么重新获取这位用户的成本为4元。因为现在行业的CAC都很高了,短信投入的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,这是一笔合理的支出。
我曾经通过不断地AB测试。对注册没安装的用户推送短信邀请再次安装,转化率最终定格到15%。所以只要存在优化空间,那么就优化它。
三、新增用户的成本
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期的结束,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已经大大超出以往,甚至高到一家创业公司无法承受的地步。金融领域的创业公司,为了获得一位投资用户,甚至会支出四位数的CAC。
CAC和LTV的重要性愈加凸显。
运营需要统计CAC,不单纯是因为用户量的需要,成本控制的需要。而是商业模式的需要。
如果A渠道的CAC是50元,B渠道的CAC是60元。那么是不是我们砍掉B渠道,大力发展A渠道呢?非也,实际选择渠道与否,看的是LTV(LTV的论述,看我的上一篇文章)。如果企业能从一个用户身上赚到100元钱,那么CAC低于100元的渠道都可以接受。50元和60元只是利润空间的多寡。但是如果某一个渠道超过100元,这就需要衡量是否值得投入。
一款产品的商业模式,允许公司能在一位用户上获得100元的收入。可市场永远充满竞争,蜂拥而至的鲨鱼,会将蓝海搅得腥风血雨,也讲CAC不断提高。这是另外一种残酷和悲哀了。
作者:秦路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,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jiasou666@gmail.com 处理,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