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运营一个小红书账号
502
2022-11-05
【运营方法论】冷启动与高增长的策略
注:内容来源于网易云课堂产品经理微专业
一、什么是运营
1、产品负责生孩子,运营负责养孩子。
2、产品设计决定产品运营的上限,产品运营决定产品的生命和增长速度。
3、运营工作是是个蓄水池,要开源节流,扩大代表用户的池子。
4、运营就是在玩用户、渠道、内容这几个元素。
5、运营三部曲:拉新、留存、促活。
6、运营是让一个产品“活”起来的角色。
1.1运营与产品经理
对于产品经理而言,是更偏向于会把握业务方向、业务决策的人,核心的知识体系是在需求挖掘上,能够挖掘用户需求,发现用户不同的价值,当然对于技术的理解、用户体验的把握也是产品经理知识体系的一部分。
而运营是解决用户如何来获得这个产品,使用这个产品的问题。相比产品经理,运营接触的是更实在的真实用户。运营对于产品成长的贡献丝毫不亚于产品经理,例如在滴滴与快滴的同质化竞争中,拼的就是运营手段、运营效率、ROI(投入产出比,烧钱的速度和价值)。
运营的目的性很强,考核指标是背负的各种KPI,产品通常是版本迭代,而运营基本以周、小时为单位,出现热点、宕机等情况需要分秒必争。
运营工作也有其不同的地方,产品经理可能会有比较通用的方法论,而运营一旦跨领域,差距就会非常大。例如社区运营和电商类目运营几乎无法跨行,他们的知识体系不一样。对于类目运营,要懂得商品、要分清不同类型的商品编号维护等、要配合电商采购挑选商品定价、研究如何卖、有哪些价值和利益点以及风险、还有活动等,考核KPI是类目成交价。
1.2运营工作与核心目标
既然运营的工作是以KPI考量的,那我们就可以建立各种指标跟踪运营核心目标和成果。运营工作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产品的商业价值,而对商业价值进行分解,我们可以得出各种指标(细化程度不同可以有不同指标):
商业价值=客户数 X 客单价 X 复购
(客户是为产品买单的人,用户是使用产品的人)
运营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提升商业价值。客单价是客户平均购买金额,复购是能够让用户产生粘性,持续消费的能力,而其中客户是最重要的,在运营工作中获取更多客户是运营的重点。
之前提到,运营就是在玩用户、渠道、内容这几个元素。其中的用户与渠道对应的是商业价值中的客户数,而内容对应后两个元素。因此运营的核心工作就是拉新、促活、留存、转付费。
其中,拉新又有一个公式:
拉新=流量(铺渠道)*转化率(传播)
而促活和留存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老用户,维护老用户的成本可能是新用户成本的1/5,对于实在无法维护的老用户,可以多考虑转付费,获取更多商业价值。
另外,运营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产品的商业模式,不同商业模式会有不同的运营策略,我们可以分为四种典型的商业模式:
1、产品免费,广告收费。如搜索、新闻、视频、社区,用户量扩大后就会对广告主有吸引力。
2、产品免费,增值收费。如视频类会员、游戏道具,通过免费获取大量用户再用增值服务来收费。
3、产品收费。如正版软件、企业服务、按时间收费的游戏,独立的电商产品也可以简单归类其中。
4、产品收税。常见于平台类产品,如支付宝。
二、产品经理的运营观
2.1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运营
在实际工作中,运营和产品经理是需要紧密配合的。在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,产品经理会关注不同的点。
1.产品启动阶段:制定产品的上市推广计划(卖点是什么、核心竞争力是什么、推广的功能是什么等,理出一个思路,完成一个标准搭建,产品负责功能模块,运营负责内容输出)、搭建产品官网,设计推广落地页。
2.产品运行阶段:产品会有不断的迭代,运营收集用户反馈,了解用户心声,支持产品的迭代改进;在产品更新等重要节点,通过运营传达给用户。另外产品也需要为运营开发后台及运营工具,埋点(把代码植入某些页面,监控用户的访问行为,获取数据)、统计数据,为运营提供后台支持、数据支持。
3.加速阶段:根据运营所需玩法,开发配套设施:如积分商城、优惠券。运营举行活动,可能会涉及产品的改动和兼容(有些活动的玩法会涉及功能改变)。
2.2互相吐槽的运营和产品
常见运营对产品吐槽:
1、不接地气,不了解用户,用户不是按照你设计的逻辑去用你的产品的。
2、不停迭代产品,不停地发版本就是不停地给运营留坑,怎么去填。
3、产品跟竞争对手比没有特点,怎么去推广你的产品。
产品会吐槽运营的点:
1、运营应该好好去用用产品,用过就知道,不要什么都来问。
2、引流量又是加banner又是加粗又是xxx,用户体验就太糟糕了。
3、运营搞活动要有节操,别让用户怨声载道。
4、高端大气的产品你给搞热热闹闹,逼格都低了。
2.3用户体验要素看运营和产品
2.4互相协作案例
以居家模块为例,产品会先画出框架图:标题为居家板块,其中有品类标签、商品(名称价格)等。此时运营会考虑:在战略层提出一个slogan:“回家,放松身心”,产品是不是要在标题旁边加入这个slogan,并与视觉沟通设计风格。运营再考虑要销售何种商品:床单、被套、枕头等家居商品,这时产品归纳类目(床品、生活、厨房)并与开发沟通二级目录及架构设计。运营确定上架商品,如:商品是什么、定价、规格、核心卖点、如何包装卖点、图片拍摄等。最终样子:
三、运营核心要素与基本原则
运营有四大核心要素:用户、渠道、内容、数据,接下来的内容也会围绕这四点展开。在这四大核心要素中精耕细作是运营的原则。这四大核心要素的顺序实施,就可以达成简单的运营闭环。例如用户是创业公司,接触渠道是孵化器,孵化器中的创业公司喜欢“创业遇到的N个坑”的内容,组织分享会后参加的有100人。
通过运营要素表精耕细作:
精耕细作的就是进行细分。精耕细作的起点是用户,我们可以对用户进行不同维度的细分、切片,如从融资轮次、办公渠道等来切创业公司。精耕细作的意义可以通过以下计算了解:
1、假设有100名用户,转化率20%,转化用户=100*20%=20人。
2、对100名用户细分,投入不同策略关注重点,转化用户=50*40%+30*20%+20*5%=27人。
四、冷启动与用户运营策略
何谓冷启动?冷启动就是早期产品如何获取核心用户,以及如何运营的问题。早期产品可以是创新产品,也可以是已有产品的业务延伸或推出新功能。
冷启动阶段的难点是:
共性:没钱、没流量、没用户;产品简单、无法充分满足用户需求。
个性:电商商品品类不足;社区没有内容,没有小伙伴;企业产品缺乏行业实际应用案例。
而在产品初期,大部分产品失败的原因是做出来的产品没人需要,因此运营团队同样需要共同制定运营目标,判断实际运作时是否能通过运营达到期望目标,从而判断是否符合市场趋势、是否满足用户需求、商业模式是否成立,而不是想着能一炮走红。
4.1没有产品也可以做运营
在产品冷启动阶段,即使没有产品,我们也可以随时展开运营,对产品进行预热。互联网时代下每天都会变化,市场的变化最快可以以半年记,因此在运营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、竞品新动作、了解用户。如果市场先一步被另一个产品吃掉,这时候就得考虑是否做方向型调整。
关于了解用户,产品经理对于用户只能亲身感受其中一种群体,甚至产品经理不是目标用户,而以为自己是目标用户的话,会把产品带歪。因此运营也是需要以第三方的心态去接触用户、了解用户。我们可以自己先作为深度用户,再可以打电话去调研用户、招聘相关专家去了解用户(有个专家在团队中能让产品少走很多弯路)。
在冷启动阶段,我们也可以对用户进行留存。例如:
调研问卷:可以收集到用户EMAIL、电话。
公众号:H5方式开发,开发成本低。
微信群:把目标用户先拉到群里,可以一直获得用户反馈。
既然他们参与了先期运营就代表他们对产品有兴趣,产品上线后可以做第一批推广。
冷启动的产品原则是:再丑的产品也要见用户。最好从0.1版本就给用户看看,请他们提意见。这对后面迭代很有帮助,也会让用户和产品一起成长。
这个原则其实是从精益产品提到的MVP概念中来的,除此之外,对于冷启动阶段MVP产品的一个重要元素是:一定要有一个用户入口。通过用户反馈入口获得迭代意见,并带有自动更新升级=MVP重要功能。
4.2如何获取天使用户
在冷启动阶段,有两类用户对产品是最有帮助的:
一类是天使用户。天使用户是产品的早期试用者,他们对于产品很有兴趣,能积极地提意见,因此天使用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。
另一类是种子用户。种子用户就是产品的目标用户。
早期愿意使用你产品的用户很可能不是你的目标用户,但他们很有可能是天使用户,因此一个明显的意见反馈入口能很大程度地激活天使用户,让他们给你提意见,我们对于他们同样要保持尊重和谢意,也要关注他们的变化,缩短反馈周期、积极感谢会让产品更快成长。
但同样要注意的是,由于天使用户很可能不是产品的目标用户,因此对于他们提出的需求也要好好甄别,这些需求能否代表种子用户的意见。而天使用户中还有一种地狱天使用户:
1、互联网观光客,他们对于产品只是有兴趣体验一下,想想产品设计思路,提提意见。
2、意见领袖,由于产品初期的不完善,往往会给你的产品带来一些负面口碑。
3、挑刺者,他们会给你的产品各种挑刺,对于他们需要安抚好。
那我们如何找到天使用户?
1、动用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作为天使用户,让他们给你提意见。
2、用户在哪里就去哪里。这就涉及到之前对用户细分切片,通过切片了解到用户可能会去的场景,就去这个场景下搭话问问意见。
我们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用户继续进行分类:对哪些用户类型最能满足需求。同时也可以对种子用户进行用户画像,即能帮助产品理解用户需求,也能深入了解用户可能在哪个场景。
对于寻找产品的天使用户有一个原则:求质不求量,10-100个用户足以支撑产品迭代需求,如果再多,控制不好就可能招来地狱天使用户,导致产品失控。
4.3获取种子用户及保护口碑
通过上一步骤,我们已经获取了产品的天使用户和部分种子用户,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户画像,更精准地定位人群,分析天使用户中哪些是种子用户,如果在他们的口碑中认为产品很好,那产品就是成功的。
保护好种子用户的口碑会为将来的用户转化做出很大的贡献,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:
1、对产品阶段预判,即判断产品是否能满足需求,对产品需求是否理解是到位的。
2、控制种子用户的预期,即告诉他们产品处于内测、公测阶段,而非正式产品,通过活动的方式则是上线后会获得较大优惠。避免让他们产生挫败感,这时也要同时保持产品的快速迭代。
3、贵宾式服务,例如虽然是SAAS产品,但因为是种子用户,那可以提供贵宾服务,帮助用户处理遇到的一些困难,服务得好也会产生正面的口碑。
4.4种子用户的运营
初创产品也可以当作成熟产品来运营,虽然前期可能什么都没有,但我们可以用笨的方式实现。例如可以通过Excel代替CRM跟踪用户,代替BI分析用户转化率、转化漏斗。
种子用户最重要的运营目标:
1、获取用户最真实的使用数据(关注初始留存、意见反馈,进行迭代改进)
2、获取用户直接场景下的反馈。
种子用户的运营还有一些技巧:
1、使用审核制,把调研过程和产品使用流程结合起来。对于满足预期的用户,让他们填写用户信息,自身需求属性,而后获得试用权限,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最粗糙的用户信息。
2、积极对用户进行回访,大部分用户是用脚投票,所以如果用户对你反馈一定要以非常积极的心态面对,即使是骂你的。
3、最好进行电话回访,甚至约出来聊一聊,虽然可能面临很多挫折,但能获取到的用户信息是非常多的。
4、MVP阶段兼容性可能不佳,用户可能直接说有Bug,我们可以安抚用户并优化产品,检测到不兼容浏览器提示更换等。
4.5MVP产品验证
MVP产品的本质是认为某种假设成立,而且可以为用户带来与众不同的价值,然后通过MVP产品用最小代价来实现这种假设,到目标用户那里去验证。在MVP阶段,团队中有内行很重要,因为你的大胆假设可能只是这个行业中的常识,内行可以让你少走弯路(在行里约一个出来谈谈也不错)。
对于MVP的心态是敢于自我否定,如果判断出来的需求假设符合,就可以从1到N,我们可以将用户按需求满足程度归类,确定产品计划怎么样把用户划分等级,可控地满足用户需求,每个阶段的用户预期都可控,不断扩大用户试用范围和影响圈子,保证每个阶段目标专注而不是想着满足用户所有需求。
如果需求与市场不符,是伪需求,那就需要产品敢于转型。可能这个假设是错的,但你获得了新的认知,在下一次启航时会更快。
在冷启动阶段需要关注的运营数据需要有更严苛的“活跃度”标准,警惕虚荣指标。虚荣指标如总下载量安装量等,对于产品迭代是没有用处的,要发掘能改进产品的指标。例如在多种指标中,付费是最重要的指标,因此可以分析付费用户的态度是什么,如做预售,给个预售意向书,这样就可以去测试用户态度是什么,为什么功能点去付费,担心的功能点是什么。
另外,也要考虑用户留存原因和流失原因,对于留存原因,我们需要分析留存的点,放大优势、建立壁垒,认可的用户就会成为壁垒、推广宣传的点。对于流失原因要分析用户是否符合产品定位,如果不符合可以放弃,如果符合就需要分析并加入后续产品迭代优化计划。
最后,在用户体验要素最底层的战略层之下,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团队理念和价值观的统一(来自《启示录》)。团队的使命和价值观是能支撑产品走下去的动力,MVP阶段,如果团队使命是成立的,虽然假设是失败的,但你可以在使命下不断验证,这是团队对NO的态度,可以支撑大家做很多事情。产品经理可以理解为一个布道师,当你把跟用户沟通获得的信息的过程正向传达给团队,团队成员也会理解这件事情,理解产品,让产品团队认可这件事情。
五、高增长与渠道运营策略
钱对于运营来说有两大意义:有钱你才敢招人,招有经验的人;有钱你才敢任性地做推广,不管是铺渠道,还是做运营活动,钱决定了能做到多大程度,不管怎么努力做都会最终遇到这个瓶颈。所谓不花钱的背后其实都有隐性不透明的钱,比如找微博大号、自媒体发稿、找水军这三种线上传播用得最普遍的方式,都是不能公开对外说的,索性就说一分钱没花,故作高深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,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jiasou666@gmail.com 处理,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